作为华人建筑师,赶上国家大发展及全球化的机遇,是幸运的。如今,如何让现代建筑设计与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相结合,怎样把迅速成熟的国内建筑设计产业与国际接轨,提升到国际层面,是我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
——邓镜华
邓镜华
景森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香港注册建筑师
澳洲注册建筑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先后跟随澳洲现代建筑设计大师哈里·塞德勒(Harry Seidler)、“高技派”代表人物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第21届普利策建筑大奖得主),并进入全球工程设计公司150强榜首AECOM,项目从澳洲超高层写字楼、豪华公寓起步,直至参与设计香港国际机场(20世纪十大建筑项目),印度、北京、珠海、杭州机场,全球最大地下城(新加坡),韩国、菲律宾、澳洲的大型旅游规划项目……还赢了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国际设计比赛。
图|1999年,由邓镜华设计的“香港回归纪念碑”落成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北面广场。
星光闪耀,声名赫赫,这就是邓镜华前半生的标的。
人生后半程,邓镜华说,除了自我发展,他更想与国内设计同行携手冲出国门,在世界建筑行业写下几笔辉煌。
他选择的伙伴,是景森。
携手景森,共筑辉煌
6年前,成长中的景森吸引了邓镜华的目光。彼时,他正被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所震惊,并在多年的观察与合作中,断定,未来中国建筑市场必将辉煌腾飞。为此,他几番接触,想要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与团队。而景森成为了他的选择。
至于原因,邓镜华笑着说道:“我觉得,那时候的景森给我一种感觉,好像是‘迷你’的AECOM(国际全设计领域龙头企业)。”
这样看来,邓镜华对于景森的评价极高,但也不是毫无根据。景森从2001年成立至今,已经成长为一个提供建筑、规划、景观、酒店、室内、照明、智能化、文旅、BIM、装配式建筑10大主营业务板块的全方位可持续的建筑设计公众企业。
图|邓镜华(左三)与郭启明教授(左二)等一行人考察广东开平
加入景森后,邓镜华主要从事的是管理工作,他将早年的工作管理经验渗透于景森的方方面面,不仅带领IT部门优化项目管理协同系统及质量管理系统,还在初步成型集团架构上,进一步完善了管理体系与业务构成,扩充业务团队,丰富业务市场。
图|邓镜华在景森负责的海丰帝景山庄综合体项目
同时,邓镜华也未停滞对跨界设计的探索。大型综合旅游发展项目——澳大利亚黄金海岸,是由他牵头引入景森的第一个跨国、跨界的大型旅游综合项目,这也是景森首次与澳洲、美国及香港几家大型设计顾问公司合作的标杆性项目!
项目规划图
项目效果图
图|项目地标建筑——破浪大厦(Wavebreak Tower)成为整个项目的亮点
景森更是从此撕下了“以住宅设计为核心”的业务标签,华丽成长为“集团化EPC项目承接者”,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成功在公建、商业、医疗、酒店、旅游、教育、产业园等不同板块发展起来。
就此,景森一发不可收拾。
在邓镜华及众位胸怀大志的设计师的共同努力下,景森参与了一系列国际品牌星级酒店和旅游项目,包括在南太平洋印尼的首个大型海岛旅游发展项目——海鸥酒店。
图|印尼海鸥酒店效果图
全方位,跨越界线
一个行业,一个人,要想不被世界淘汰,就要不断成长,不断突破,而放在设计领域,就是跨越界线,打破常规,一切皆有可能。
这是邓镜华对于跨界设计的看法,也是其身体力行的标准。
同样,景森也深谙这种精神和追求。
比如在文旅产业中挖掘建筑设计的主动性;
比如不断挑战高科技含量的新型建筑技术;
比如摆脱传统建筑设计公司的束缚,联合上下产业链共同发展EPC;
比如成立海外事业部,将事业版图延伸向澳新及东南亚各个国家,印尼、东帝汶、瓦鲁瓦图……即将注入景森的印记。
图|装配式建筑的突破应用
图|装配式酒店在文旅项目中的应用
对于景森的跨界,邓镜华将其概括为专业、风格和市场三方面——
在专业上,从最初的建筑设计逐步向上下游产业及更多元化专业延伸,并划分为不同的版块,如上游的策划、项目IP形象设计,下游的建造产业,如装配式建筑等;
在风格上,中西风格的跨界,实现现代工业化风格与其他风格的融合,尤其是把中华文化的灵魂注入,创造现代中国设计师的独有品牌;
在市场上,前期多以住宅建筑为主的景森向更多元融合、更具创新科技的建筑功能跨越,如日渐风靡的装配式酒店及特色旅游住宿产品。
图|邓镜华(右一)与澳洲设计师同行们探讨黄金海岸项目规划
未来,他希望以后可以往两个方面发展,一是将EPC专项能力在文旅领域发力,以全系统集成式的专业合作与服务能力立足文旅市场;二是以工业化装配式建筑打开海外市场,那里现在是一片蓝海,可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景森也的确如其所愿,团队在磨合与历练中,除了原本的核心设计能力之外,采购、施工、运营方面的专业能力迅速提升,并且培养了一支尖兵队伍,多工种、多业务融合适配大型EPC项目。
邓镜华很高兴,他和景森能有如此的配合与成长。
“这是相互成就的一件事。”
以后的路还很长,但论跨界,邓镜华携手景森,已然在路上。
两位大师的馈赠
国际化、现代简约主义,这是邓镜华对自己建筑设计风格的定位。而身为华人设计师,他也一直以“寻找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中国灵魂”为己任。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他早期的经历不无关系。他的两位导师,正是这一流派的中流砥柱。
哈里·赛德勒(Harry Seidler),第一位在澳大利亚充分表现包豪斯学派原则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与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是哈佛硕士班同学,师承现代建筑主义创办者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是公认首位将现代建筑主义引入澳洲的建筑设计大师,并从1950年代开始带领了澳洲现代建筑流派的发展。
图|Rose Seidler House(1948-1950),澳洲首栋现代别墅
图|哈里·赛德勒(Harry Seidler)代表项目
图|邓镜华在Harry Seidler 公司出道相片
图|图|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代表项目
言语中,邓镜华不无透露出对两位大师的崇拜和敬意。不可否认,在两位身上学习到的种种,对其往后的设计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邓镜华初期参与的澳洲高层建筑项目
他认为,“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是最能反应现代人类的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建筑风格,柱是柱,梁是梁,不加任何装饰,好的建筑物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建筑师的工作就是打造好每一栋建筑和每一个空间,创造美好舒适环境,提升人们工作、生活的质量。”
图|香港国际机场在建现场
图|香港国际机场工程建设掠影